“听闻温州医学院(编者注:现温州医科大学)的眼科很厉害,所以我的硕士研究生就报了眼科。”谈到当年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眼科医生,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(以下简称“眼视光医院”)视光诊疗中心主任毛欣杰淡然一笑,直言一切皆是机缘巧合。但正因“机缘巧合”,让他成为了视光专业的“大拿”,预约门诊号“秒没”是常态,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,更有甚者冒着台风天,也要赶来他的门诊。
患者王新(化名)患有圆锥角膜,在做完圆锥角膜交联手术之后,视力恢复情况不佳。毛欣杰就为王新验配了一副特殊的硬性隐形眼镜,矫正视力明显提高。但是没过多久,王新的视力又开始呈现下降趋势。虽说圆锥角膜交联手术只能缓解病情,并不能彻底治愈圆锥角膜,但王新的视力下降速度还是超出预期。在一般人看来,这完全可以归咎于患者病情的急速发展。
然而,毛欣杰认为另有其因,便给王新做了眼底检查,结果发现了视网膜脱落,于是立即为王新动手术,这才防止了视力的进一步下降。
“我们不能只聚焦于表象,而是要全程全面看待问题。”毛欣杰认为,为患者做完整检测必不可少,这样才能及时发现症结所在。“我们要做的,就是让病人的眼睛看得清楚、看得舒服、看得持久。”是视光门诊,更是“话疗”门诊“为医者,医身亦医心。”这句话,几乎成了毛欣杰的座右铭。
来自北京的孙启斌(化名),大学刚毕业,准备攻读硕士学位。然而他对自己的视力一直很不满意,总觉得看不清楚,便在他母亲的陪同下,来到眼视光医院寻求帮助。毛欣杰给他做了全面的检查,包括测试眼轴长度、查看眼底情况,发现他虽然有700度的近视,但戴上眼镜后视力能达到5.0以上。可是孙启斌还是说自己眼睛不舒服。
毛欣杰解释说:“你不应该一直关注自己的度数,而是要为未来防范风险。你的近视度数比较高,发生眼底疾病的风险也就比较高,以后要定期来检查眼底。”孙启斌这才如释重负。刚离开没多久,孙启斌的母亲折回门诊室,拉着毛欣杰的手,连声道谢:“孩子被近视困扰很多年了,已经有严重的焦虑情绪,甚至一度想自杀。谢谢你救了他一命,除去了他的心病。”
“近视问题,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。但是作为医生,不仅仅是简单地给患者配一副眼镜,更重要的是看到患者作为人的属性,帮助他更好融入社会。”在毛欣杰看来,很多患者并不是眼睛有疾病,而是有心病。解决了患者的心理问题,才能真正做到“药到病除”。
研发设计、临床试验,产品转化一条龙
毛欣杰发现OK镜可以暂时性矫正视力,又有近视控制效果,就想到为什么OK镜可以做到,是镜片有什么特别之处吗?同时,他还发现,OK镜一旦戴偏了,对视力控制效果反而更好,但随之而来的是散光升高。那是不是散光对控制近视有帮助?
在此基础上,眼视光医院光学研究所研发出一种特殊光学设计的镜片。这种镜片采用环带微柱镜技术,将径向周期性的环带微柱镜经过精密计算,以同心圆形式分布在镜片上,达到防控近视的效果。镜片研发成功之后,经毛欣杰团队临床验证,发现对近视度数和眼轴增长都有很好的控制效果。现在这一技术已申请专利并投入市场。
“眼视光医院非常重视科研及研发转化,拥有专业的科研团队、临床团队、转化团队,拥有一条非常成熟的产业链。”毛欣杰说,眼视光医院是国内眼科领域拥有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、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、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等四个国家级平台的单位。“像我们光学研究所配备的都是光学博士,他们懂研发技术,我们临床懂需求和验证,两者一结合,就可以研发出市面上急需的产品,再通过医院的工程平台实现产品转化。”毛欣杰说,依靠眼视光医院这棵“大树”,更多临床医生的想法得以孵化并最终落地,从而让患者受惠。
戴眼镜就是“加镜头”,白内障手术则是“换镜头”,而激光手术就叫“磨镜头”…… 毛欣杰对自己工作的总结,就是给患者“加镜头、换镜头、磨镜头”。他说,近视防控的关注点不仅仅是“镜头”度数问题,更要防范眼底的风险问题。“眼睛最重要的是眼底,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,底片要是坏了,就很难修复了。”
他每天门诊接待量多达数十人,与患者的沟通就需要高效、简单。“我一般跟患者讲重点,这样他们听得清楚明白。”
毛欣杰还自己动手设计“医嘱单”,重点写明近视原因,以及风险、近视防控如何做,介绍了生活行为、光学、药物等干预手段,同时印有二维码,扫一扫就能弹出一段科普视频。目前,这张原创“医嘱单”已在全院推广使用。
“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,大部分的信息都要靠视觉接收。而我工作的意义,就是让人们更好地工作、生活、学习。”即使在一线工作了20多年,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的毛欣杰,对眼科医生这份职业却依然充满敬意,满怀热爱。
来源:温医大眼视光 温州都市报
转载请注明出处